终本案件不沉睡,动态监管破僵局

发布时间:2025-06-18 16:48:35




罚金刑的有效执行,关乎刑事裁判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而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以下简称“终本”)的案件,如何实现动态监管、精准发现财产线索并最终执结,是破解执行难的关键环节。本院近期执结的孙某罚金刑一案,正是依托信息化手段强化“终本”案件管理、刚柔并济促成义务履行的典型范例。

司法判决生效,执行难题初现

2021年,张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嫩江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张某仅缴纳3万元罚金便以“经营亏损”“无力支付”为由拖延履行剩余义务,经法院穷尽财产调查措施,确未发现孙某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足额财产,我院依法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刑罚执行完毕后,张某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名下可供执行财产寥寥无几,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僵局。执行团队深刻认识到,该案不仅关乎20万元罚金的追缴,更关系到司法的严肃性,若放任此类行为,将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削弱社会对执行力度的信心。

科技赋能查控,精准突破困局

2025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部署指引下,该案恢复执行程序。执行团队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运用全国法院执行查控系统,对张某名下银行账户、不动产、证券、网络资金等财产进行全方位“线上扫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跨部门信息联动,成功锁定张某在某地方性银行的隐蔽账户,并迅速采取网络冻结措施,冻结资金3万元。同时,执行人员运用司法区块链技术,将张某拒不履行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惩戒体系,限制其高消费、贷款审批等行为,形成强大的信用约束压力。刚柔并济施策,化解执行顽疾

面对科技手段形成的执行威慑,张某仍心存侥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继续拖延。执行团队秉持“法理情融合”的执行理念,采取“刚柔并济”策略:一方面,依法向张某送达《限制消费令》《报告财产令》,明确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追责;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张某亲属、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其实际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耐心开展释法说理工作。执行法官多次与张某面对面沟通,从其家庭责任、个人信用修复等角度进行劝导,引导其主动履行义务。

经过十余次反复沟通,张某终于认识到逃避执行不仅无法摆脱法律责任,更将对个人生活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最终,张某主动筹集资金,一次性缴纳剩余17万元罚金,该案得以圆满执结。

司法实践启示,筑牢法治根基

这起历时四年的执行案件,是人民法院破解“执行难”、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案件的成功执结,彰显了司法机关“一执到底”的决心与智慧:依托科技手段实现查控“零死角”,通过信用惩戒构建社会共治格局,运用人性化执行策略化解对抗情绪,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法论。它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无论是刑罚执行还是财产刑执行,法律的威严不容挑战,任何企图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都将无处遁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上,嫩江法院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执行难题,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每一起执行案件的成功解决,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每一份生效判决的严格落实,都是公平正义的生动诠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