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借款起纠纷 法院调解化干戈

发布时间:2025-07-14 16:40:41





近日,嫩江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案金额仅五千元却因信任代替了“字据”,而让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陷入尴尬境地的老邻居之间借款纠纷。

原告老张与被告老王是相识多年的老邻居,平时关系融洽。去年年初,老王因家中急事向老张借款5000元,并口头承诺“过两个月手头宽裕了马上还”。出于对老邻居的信任,老张二话不说,通过微信转账将5000元借给了老王,双方并未签订书面借条。然而,约定的还款时间过去大半年,老王却迟迟未提还款之事。老张多次委婉提醒,老王起初以“手头紧”为由推脱,后来甚至信息不回避而不见。无奈之下,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老张只得将昔日老邻居诉至法院,要求老王偿还借款本金5000元及相应利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认真查阅卷宗,认为该案件事实清楚、标的额不大,且双方当事人曾是关系和睦的老邻居,具备良好的调解基础。因此,化解矛盾、修复邻里关系”成为本案更重要的目标。

调解过程中,法官并未简单就案论案,而是分别与老张、老王进行了深入沟通,在向双方释法明理的同时,法官也了解到老王近期确有经济困难,并非恶意拖欠。“老邻居之间,情谊比这5000元更珍贵。因为这点钱伤了和气,甚至对簿公堂,值得吗?”法官一番情理法交融的话语,触动了双方。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老王坦诚承认了借款事实,对自己未能及时还款表达了歉意,并当场承诺分期还款的具体计划。老张也考虑到老王的实际困难,主动放弃了利息主张。双方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确认,这起困扰邻里多时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法官说法:小借贷,大学问,凭证意识不可少

1. “亲兄弟明算账”,借贷凭证是保障: 无论关系多亲密,涉及金钱往来,务必树立证据意识。最规范的做法是签订书面借条,明确借款人、出借人、借款金额、币种、借款期限、利息(如有)、还款方式等核心要素。若碍于情面不便写借条,务必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留下对方确认借款的文字记录,或在转账时清晰备注“借款”字样。避免使用模糊词汇(如“给你用”、“周转一下”)。

2.诚信为本,及时履约: 借款人应秉持诚信原则,按照约定及时履行还款义务。若遇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偿还,应主动与出借人沟通,说明情况并协商新的还款计划,切莫逃避。

3.诉讼时效需留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出借人应注意在法定时效内主张权利。虽然本案因调解成功无需考虑时效问题,但这是债权人需要牢记的关键点。

4.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民间借贷纠纷,特别是发生在熟人、亲朋、邻里之间的,调解往往比判决更能有效化解矛盾、修复关系、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履行效率。法院在诉前、诉中都会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纷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