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法院海江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司法前沿阵地,始终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引领,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核心职责。近期,法庭在审理案件中发现,辖区内投资诈骗案件呈多发态势,部分村民因对新型诈骗手段辨识不足,导致辛苦积攒的资金受损,不仅影响家庭稳定,也给基层治理带来隐患。为此,我们结合近期审理的典型案例,剖析诈骗套路与防范要点,以司法力量护航百姓“钱袋子”安全。
【案例透视:从个案看农村防骗短板】
2022年12月,外地居民贾某在某证券平台进行股票投资时,经平台客服指导,通过手机向郝某的银行账户转账50,000元。然而,当贾某试图从该平台提现时,发现平台无法登录、网站亦无法进入,50,000元款项去向不明。
经法庭审理查明,郝某系辖区内村民,与该平台无任何关联,其银行账户系被不法分子冒用。此前,郝某因轻信微信上“代办大额信用卡”的虚假信息,被骗走两张银行卡(含接收贾某转账的卡片)、U盾及手机卡,个人信息已被骗子非法控制。这起案件中,村民郝某因信息泄露沦为诈骗“工具人”,深刻反映出农村地区防范诈骗的薄弱环节。
【骗术解析:揭秘隐蔽套路共性特征】
此类侵害村民财产的投资诈骗案件,套路具有高度隐蔽性:一是迷惑性强。伪造与正规平台高度相似的界面,虚构盈利数据,以“稳赚不赔”为诱饵,逐步诱导村民投入资金。二是资金隐蔽。利用非法获取的村民银行卡接收资金,切断与自身的直接关联,增加法庭调查取证难度。三是链条严密。从搭建虚假平台、窃取个人信息到资金转移洗钱,各环节分工明确,形成完整犯罪网络。四是追赃困难。涉案资金短时间内被多层转移,部分流向境外,村民挽回损失的可能性极低。
【联动治理:多部门织密基层防骗网】
依托“四所一庭一中心”基层治理体系,海江法庭在日常排查中敏锐捕捉到辖区投资诈骗与电信诈骗风险攀升。不法分子紧盯农村特点设局,或借“退款、贷款、高返利”等诱饵诱骗先行垫付,层层加码榨干钱财;或编造谎言,通过冒充身份、恐吓要挟等手段,诱导转账、泄露信息或扫码付款,涉及网络贷款、刷单投资、冒充电商客服等多种场景。
此类行为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家庭困顿,冲击金融秩序,消解群众对正规渠道的信任,加剧基层治理压力。
面对这一形势,立足“枫桥式人民法庭”职能定位,迅速联动镇政府、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及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凝聚“源头预防+联动处置+精准宣防”的治理共识,形成多维度防治体系:一是深化“一村一法官”机制。通过16个乡镇工作站、163个村级工作点实现“驿法解纷”三级覆盖,网格法官常态联络基层力量,排查风险、指导化解涉骗纠纷。二是强化“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定期联席研判金融诈骗风险,共享线索,联合开展预警、联调及整治,合力将纠纷化解在萌芽。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同。联合开展风险提示,推动金融机构识别异常交易并联动介入核实,从资金环节阻断诈骗。四是创新普法宣传模式。“驿法宣讲团”联动基层治理力量,聚焦网络诈骗、帮信犯罪等辖区高发风险,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开展全域普法;依托村级宣传阵地和线上平台,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推送防骗内容,将法律警示融入日常治理。
【防骗指南:守护百姓钱袋实用妙招】
守护群众“钱袋子”,需要加强自觉防范与司法主动作为相结合。结合审理经验,提示如下:
1. 选择正规渠道:投资需通过银行、持牌金融机构等正规平台,对网络“荐股”“高息理财”等信息保持警惕,可向法庭或金融机构咨询核实。
2. 警惕高息诱惑: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对“保本保息”“快速致富”等承诺坚决拒绝。
3.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U盾及账户密码,不转借、不出售,避免因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4. 及时留存证据:如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存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平台截图等证据,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建议牢记“四看三思等一夜”原则:看资质、看范围、看资金流向、看人员资质;思考正常回报率、自身风险承受力、信息真伪;遇诱惑时延迟决策,避免冲动投资。
法官寄语:每一分积蓄都刻着生活的印记,每一次警惕都连着家园的稳固。好的守护,既要经得起诱惑的试探,也要守得住清醒的底线。